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社会服务
专家工作站
科技服务
病虫防治
乡村振兴
首页 > 社会服务 > 专家工作站 > 正文
板栗内腐病发生机理及防治对策
发布时间:2021-06-11
板栗内腐病是栗种仁斑点病又称栗种仁干腐病、栗黑斑病。在我国河北、山东等省主要栗产区发生比较普遍。该病的显著特点是病栗果在收获期与好果没有明显异常,而贮运期在栗种仁上形成小斑点,引起变质、腐烂,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对板栗板栗内腐病的种类,致病病原菌种类和致病性,病原菌的侵染过程,病原物被抑侵染的原因和病害发生的机理,以及板栗内腐 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解决板栗种仁贮藏 期间病害问题提供参考。
一、 板栗内腐病的种类
有的研究报告将栗种仁斑点病症状分为 3 种类型:(1)黑斑型。板栗种皮外观基本正常,栗仁表面产生形状不规整的黑褐色 至灰黑色病斑,深达种仁内部,病斑剖面有灰白色至赤黑色条状空洞。(2)褐斑型。种仁表面有深浅不一的褐色坏死斑坑,深达种仁内部,种仁剖面呈白色、淡褐色、黄褐色,内有灰白至灰黑色条状空洞。(3)软腐型。板栗种皮外观上有颜色变深的圆形病块,内部种仁上有圆形的褐色至黑色软腐病斑,病害区栗仁变成 膏状,严重时整个栗仁变成膏状腐烂果。
二、   板栗内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和致病性
从发病板栗种仁上可以分离出 20 余种病原菌,而造成板栗 内腐病的病原菌有主要有5种,并且这5种病原菌对种仁的致病 性有显著差异。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致病性最强,受种子活力状态的影响较小;聚生小穴壳菌 (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致病性较强,其致病性明显受贮藏 过程中种子活力的影响;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Mart.) App.et Wollenw),拟茎点菌(Phomopsis sp.)和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Ehrcnbex Fr.)Vuill)仅在种子活力水平较低时致病。 其它分自板栗的真菌均为腐生菌或寄生性极弱的菌类。
三、   板栗内腐病病原菌的侵染过程
主要致病病原菌从6月中旬栗花授粉期开始到7月底侵入花柱和栗苞,8月中旬以后侵入的数量逐渐增多,但在近成熟期才进人种仁。生长期栗果的总苞、花柱、果皮和种仁均带致病菌,但不表现症状,是因为此时的栗果由于自身拮抗作用使内腐病病原菌对种仁不能扩散侵染,造成病原菌对栗果的侵染被抑制。几 种病原菌主要在寄存于栗树枝条病斑中,少数在落地栗苞和果痕中以菌丝体形式越冬。
四、   板栗内腐病病原物被抑侵染的原因和病害发生的机理
板栗采收前板栗内腐病致病菌的被抑侵染与栗果组织中酚类物质的含量有直接关系。在栗果发育阶段,总苞、花柱、果皮、种皮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均在 1mg·g-1 鲜重以上,明显超过离体条件下邻苯二酚对4种病菌菌丝生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的 0.5mg.g-1 的浓度,因此尽管花柱、栗苞、果皮组织中均有一定数量的致病菌分布,但不表现发病症状,这说明栗果发育期板栗內腐病致病菌处于潜伏状态是因为栗果组织中高含量的酚类物质抑制其扩散侵染。栗果成熟时,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急剧减少,减弱了对病菌的抑制作用,导致种仁发病成为可能。 板栗成熟采收后,在栗农交售、运输及贮藏过程中,栗仁随含水量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加,细胞膜透性增大,超氧物 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下降,种子失水降低了种子的抗病力。板栗在贮藏期间,随着贮藏时间的加长,板栗种仁内部淀粉水解,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也既贮藏期间的糖化过程),病原菌在栗仁上获得适宜的繁殖扩散条件,加之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减少,此时病原菌解除潜伏,导致发病。
五、   板栗内腐病防治措施
(1)加强树体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减少树上枝干发病。
(2)及时刮除树体枝干上的病斑,剪除病枯枝,清除栗园,减少病菌侵染来源。
(3)抓住关键时期开展药物防治,板栗授粉期之前(5月底—6月上旬)和之后(6月下旬—7月上旬)喷布杀菌类药剂,全年 2—3 次,但一定要联防联治,才能效果显著。
(4)采收时,一定要捡拾自然成熟脱落的自然成熟栗子,切忌提前打栗子(采青),并一定避免栗果机械损伤。种子成熟 度也影响栗内腐病的发生,成熟度高种子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成熟 度低种子。
(5)捡拾后的栗子快速进入冷藏,快速收购加工、快速运 输集港,尽量缩短板栗在常温下贮运的时间,采收后尽快进入 5° C 以下的冷藏条件,这是控制病情的有效措施。
(6)避免货温升高,注意运过程中的堆放形式及单位体积 中的存放数量,避免因呼吸热无法散出而增高货温,加速病情增 长。
(7)要维持板栗贮藏期间的库内相对湿度在 90%以上。在 一定范围内,种子含水量与病斑扩展速率成负相关,种子含水量 越高,病斑扩展速率越慢,反之种子含水量越低,病斑扩展速率 越快,因此在板栗贮藏期间的库内要及时喷雾补水。

小知识: 

板栗内腐病
板栗内腐是板栗批发商和炒商都格外敏感的词,是病菌或者保存不当导致黑斑、霉变、霉烂的一种总称。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品种原因
整体而言,早熟品种和南方品种容易发生内腐。所以,从全国来讲,南方板栗耐储性差,容易发生内腐。在同一地区,晚熟品种内腐发生的机率,要比早熟品种少得多。
二、成熟差异
没有充分成熟的板栗含水量很高,组织柔嫩,极易腐烂。而在栗蓬大部分转黄且有三分之一开裂时采收,或者适当晚收几天,这样板栗内腐发生的机率也低。
三、采收时机
雨天和雨后,或晨露未干,这时采收的板栗也容易发生内腐。因板栗处于高温度的环境下,会让板栗外壳吸水以至水份渗入板栗内,这是招致病菌寄生的适宜条件。
四、采收方式
一般栗农采用自然落果和击落采收。自然落地采收板栗发育成熟,外观和风味良好,且不易内腐。采用击落采收的方式,这样板栗壳和栗仁都未充分成熟,风味降低,极易霉烂。此外脱粒方法,用棍棒敲打、脚踏、扒蓬机等方式,极易造成板栗局部机械损伤,从而招致腐真菌感染栗仁发生内腐,而无伤时侵染率较低。
五、堆放方式
栗蓬采收后堆放的时间过长,或者将栗蓬堆得过厚、堆得过实,都可可能造成堆内发热。娄烦堆内温度超过五十度以上,就会烧死胚芽,子叶变质。而科学堆放的栗蓬,经过一段时间后能促进板栗后熟和着色,有利于储藏,降低内腐发生可能。
六、病菌感染
这是内腐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板栗顶柱头及板栗壳多孔纤维状结构,极易被病菌(真菌)侵入,条件适宜就会造成内腐发生。此外经象鼻虫、桃蛀螟等虫害,也易导致腐烂发生。就算是在树上的板栗,也会有内腐发生。
七、储藏方式
储藏期间能否保持适宜的温度,是板栗储藏成败最为关键的环节。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湿度过高过低,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过高过低,都会导致板栗伤热、冻伤、风干或缺氧发生,导致板栗发生内腐机率大大增加。
八、内部变化
板栗在储藏期间含糖量变化和呼吸强度的状况,影响内腐发生机率。开始储藏时,糖份不断增加,这个时候最易发生内腐。同时板栗呼吸旺盛,且随温度升高而加强,且而霉烂板栗呼吸更旺,放出呼吸热更多。这样的高温会导致病菌进入活动状态,促进病菌繁殖,使板栗生理机能被破坏,内腐率大大增高。
九、气候因素
除以上原因外,除上述原因外,还和当地当年的降水量、温度等有关,降水过多或者过少,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造成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区域中的某些品种发生内腐。

  版权所有:板栗综合研发中心
电话:010-62332206 传真:010-62347649 通讯地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100083
                   意见箱:keyan@ustb.edu.cn